工信部5月15日发布关于侵害用户权益行为的APP通报(2020年第一批),依据《网络安全法》《电信条例》《电信和互联网用户个人信息保护规定》等法律法规,工信部近期组织第三方检测机构对手机应用软件进行检查,对发现存在问题的企业进行督促整改。截至目前,尚有16款APP未完成整改。上述APP应在5月25日前完成整改落实工作,逾期不整改的,我部将依法依规组织开展相关处置工作。
当当、知乎日报在列。其中知乎日报所涉及的问题是私自收集个人信息。当当存在的问题除私自收集个人信息外,还包括超范围收集个人信息,不给权限不让用。
通报的16个APP中,问题集中在私自收集个人信息、私自共享给第三方等。举例来说,就是未经过用户同意,读取其手机内的联系人、通话记录、搜索记录等,并共享给其他应用软件。
****
工信部曾多次通报批评这类问题APP,但还是很难杜绝。艾媒咨询发布的《2020年中国手机APP隐私权限测评报告》指出,在针对大量APP评测的结果中,很多APP都存在强制超范围索要权限的情况。其中,相机、定位、录音权限是最常调用权限,97%的APP默认调用相机权限,35%的APP默认调用读取联系人权限。
以一个常见的违规操作为例,用户在某借贷平台借款后,平台将其性别、学历、电话等隐私共享甚至贩卖给其他平台,于是,用户很快就会接到另一个借贷方的骚扰电话。
上述行为已违法了现行的法律规定,用户可以进行投诉。2019年6月发布的《网络安全实践指南——移动互联网应用基本业务功能必要信息规范》,明确地图导航、网络约车、即时通讯社交等16类App正常运行所需的个人信息。
但问题在于,就算符合了规定,仍有许多APP的隐私条款写得很隐晦,并不阐明其使用范围。另一方面,用户也没有在使用APP时辩明权限。
如苹果公司官网的隐私政策中,有一条写道:“在你明确同意的情况下,我们可能会收集有关你如何使用设备和应用软件的数据,以帮助app开发者改进他们的app。”事实却是,用户可能并不知道自己已经“明确同意”了。
用户知道自己的哪些信息被获取,又被如何使用吗?艾媒咨询的数据显示,2020年认真阅读隐私条款的网民只有36.4%。也就是说,超过六成的网民在使用APP时并不会查看隐私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