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至到2月24日,27个省份已经恢复了省际省内的客运班线或者包车;505个城市持续提供地面公交服务;35个城市轨道交通正常运营。
由此可见,目前所有的生活貌似已经开始恢复正常,而不少城市的复工率也早就已经达到了90%以上。随着人流的逐渐归来,不少专家预测,未来1个月的时间之内,社会上会不会出现“报复性消费”呢?
可以看到,在景区宣布开放的时候,游客们连“生命都不顾”的前往观景。那么,在闭关了快要2个月的时间里,国内会不会出现大规模的“报复性消费”呢?
首先,我们要分析为什么要出现“报复性消费”。是因为劫后余生?还是因为要及时行乐?知名战略咨询机构贝恩公司在研究了“中国SARS”,“日本地震和核泄漏”以及“韩国MERS疫情”三个灾害性事件之后,发现了以下现象。
2003年,中国发生SARA之后,并没有出现什么“报复性消费”,中国的零售市场只不过是回到了灾害前的正常水平而已。而2011年的日本地震和核泄漏也是同样的情况,并没有出现明显的“报复性消费”。
2015年的韩国MERS疫情不一样,疫情结束后刚好是韩国中秋,这个节日在韩国非常受重视,历年都是消费高峰。所以,据悉,当时韩国出现了将近3个月的“报复性消费”。
疫情结束后,我们更加要关注的其实是“价格战”。市场可能会出现两种情况,一种是因为工厂的延迟复工,导致市场出现供不应求,这会造成部分商品的价格上涨(例如食品)。
另一种情况,在年前没有卖完的商品,在疫情后需要清库存,这就会造成部分商品的价格下跌(例如服装)。所以,无论是对消费者来说,还是对商户来说,目前有不少行业都在面临血淋淋的“价格战”。
话说,大规模的“报复性消费”真的不会出现。如果出现大规模的“报复性赚钱”,说不定还比较可靠!毕竟,前阵子不少人都在“坐吃山空”,有些人即使复工了,还面临着降薪的遭遇,哪有什么钱“报复性消费”呢?
据悉,现在不少人的工资直接被砍半,低至1500元。网友表示:想要出现“报复性消费”,企业先涨涨薪再说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