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有一个梦想……这几乎是99%的人踏上创业之路的起点。也是世界迎来蓬勃发展,人类获得前空前福祉的原动力。每一次创业浪潮风起云涌时,人们为梦想而心潮澎湃。然而,再大的浪潮,终究会被礁石撕得粉碎,只有位数不多的幸运者躲过劫数,重新汇聚到洋流中,等待被风掀起,迎接新的挑战。
风浪之后,人们总会评判成败,总结得失。人们从胜利者那里得到了方法论,为毫无头绪的人们指明了一条通往成功的方向。失败者们很快被人遗忘,甚至没有人问过他们,是否也用过同样的方法,是否拥有与胜利者相同的品质?如果有,那他们为什么就败了?
有一个梦想、筹备实现它的启动资金、注册一个公司,这几乎是拉开每个创业序幕的三部曲。这三者之中,哪个更重要?大多数人会聚焦在前二者,而“注册公司”这件事似乎只是完成这件事必要的一步流程,并没有什么值得深思的地方。但事实告诉我们,“公司观”往往成了压死骆驼的那根稻草。
其实“公司观”这个词更准确的说法应该是“企业价值观”,但价值观这个词太过于抽象,体现在创业这件事上,让人一时半会理不清头绪。很多经营者,也许做了一辈子企业,也并没有找到一个具象的符号来对其作出呈现。于是,事业和生意就被区别开来,生意人和企业家就被区别开来,盈利机构和伟大的公司就被区别开来。更多的人,甚至没有等到梦想长成一个生意时,就被无情拍死在沙滩上。
当我们说公司的时候,我们到底在说什么?
对于“公司”这个词的定义有很多种,每种定义存在着一个不同的维度,每个国家也有不同的解释。但所有定义都指向一个核心观点:以营利为目的的社团法人。
这句话有三个信息点:营利、社团、法人。
营利:不以盈利为目的公司都是耍流氓
那些只谈情怀的公司必然只会昙花一现,情怀大于盈利的公司必然举步维艰。盈利能力是评判一家企业所有能力当中最核心的指标。虽然人们对梦想的理解总是会约定俗成避开赚钱这个话题,但你嘴上可以不说,心里不能不想,不仅要想,更要有清晰的目标和严格的规划,并能在所有利益相关者之间达成共识。
现实商业世界已经给我们提供了最好的案例。罗永浩,从他宣布要在手机界插上一脚的时候,扑面而来的情怀就强势地占领了价值观经济的制高点。以广大文青为主要组成部分的用户群为老罗在已经成为红海的手机市场杀出了一条血路,但这家企业在随后的发展历程中举步维艰,任何一点负面舆论,就轻易摧毁它之前所作出的所有努力。
这也证明了一个道理:情怀不是企业的第一生产力,在具备坚实的盈利能力前,对“谈情怀”这件事保持适度克制,是创业者需要认清的一个事实。
锤子科技后来产品线去“锤子”化,也显示出了创始人罗永浩对这个问题的深刻认知。但一家企业在诞生的那一刻就形成了它独特且唯一的基因。有时候,成就了你的独门绝技也是毁灭你的致命杀招。当锤子科技开始意识到要去放下一些姿态去赚钱的时候,文青们即便不说,心里多少会有几分失望之情。从狂热拥护到观望,最后到漠不关心。
难道说罗永浩作为一个资深创业者认识不到这个问题么?我想并不是,只是这个公司诞生的那一刻,把握在罗永浩手里的那个天平稍稍斜向了情怀,而数年之后,失之毫厘差之千里。
再辉煌的商业帝国,盈利能力终是它最后的护城河。
社团:先有互益后有社团
一个人不能称之为公司,这很好理解。但一个人说了算,一个人很厉害,一个人啥都干了……这些个人英雄主义、唯我独尊主义正在让一家公司发生着严重的内耗。
极少数人做了极多数人的工作,这背后有个致命的真相,就是极少数人代表了极多数人的价值。那些“极多数人”在这个社团里找不到自己的存在感,要么离开,要么混日子。老板忙死,核心团队忙死,普通员工无所事事,没有方向目标,没有晋升通道。
就像那道著名的数学题,游泳池的两个管子,一个进水,一个出水。即便是进水的管子再强,有朝一日能填满整个游泳池,但这座游泳池终究摆脱不了干涸的命运。
当艰难来临之际,我们不得不重新审视“社团”的定义。社团(英文名:mass organizations)是具有某些共同特征、爱好的人相聚而成的互益组织。这其中有个重要的指标,就是“互益”。公司作为商业世界最基本的社团形式,它是如何让其内部成员实现互益这个目标的?
当利益被少数人垄断时,其组织成员无法找到获取自身利益更大化的通道,便使得组织丧失了活力,直至病入膏肓而死去。像极了我们的身体,当更多的能量被癌细胞夺走时,走向死亡成为它唯一的方向。
互益是什么?
成员利益就是最高利益,所有成员的共同利益就是公司利益,积极分享利益,不把成员利益作为公司利益的增量,第三方利益永远不能凌驾于公司利益和成员利益之上,这是社团的核心原则,更是底线。
在中国,这个现象是很多传统企业通病。曾几次有幸在清华总裁班做关于消费升级演讲,我看到台下一双双迷茫而焦虑的眼睛。那是代表着中国改革开放后第一代企业家普遍的眼神,而眼神背后是他们对中国经济转型而感到的迷茫与恐慌。他们花费巨资去各种机构学习如何转型,如何赶上互联网的末班车,但可想而知,这是一种徒劳。
社会经济发展到一个阶段,人民物质生活得到满足,来自物质的安全感束缚已经越来越少。这一点在90后、00后身上体现尤为明显。在物质保障之外,实现自我价值变成了亟待需求。然而,掌握着大部分社会资源的上一代企业家们,一边试图用日渐微薄的利润尽可能留住人才,另一边忙忙碌碌参加各种培训班,希望学会点什么,然后带着年轻人们去升级迭代,继续保持当年的风光。但,他们似乎都没有意识到一个问题,你所领导的这一代人,他们还有一个名字,叫做互联网土著,而你的基因里,从来就没有过互联网这个东西。
我想,他们能抽出一点时间,想想如何拿自己过去积累的资源帮助年轻人们实现他们的价值,也许是他那辆老巴士开往新时代的最好办法。
但几乎有很少创业者在创业之初去思考这些问题,这背后更可怕的逻辑是,他们真正关心的,只是自己的利益。以至于“公司观”先天不足,企业基因从诞生之初就存在缺陷。
历史总会毫不留情地扇那些利己主义者一巴掌,今天的创业者们,如果不从“公司观”这个角度去思考你企业的价值,恐慌和迷茫依旧会出现在多年后你的眼里。
法人是个生命体,你只是他的代表
法人是个有趣的命题。法是规则,人是主体。法人就是满足某种规则特征的一个主体。创始人或CEO可以是这家公司的法人代表,但不能被称为法人。
商业世界为何用“人”这个字来代表公司这样一种组织形式呢?因为它享有独立的民事权利,也承担相应的民事义务,像极了一个人。而更为有趣的地方在于是人就有生命、有意识、有灵魂。
如果说梦想是这个生命体诞生的种子,那么创始人就是种下这颗种子人。它不是冰冷的机构,不是仅用于牟利的工具,它是否能长出来,长成什么样,长多久,不以任何个体的意志为转移。它的强大之处在于当你发现它已经长成的时候,它会裹挟着你,裹挟着所有成员通往一个未知的方向。而这个方向唯一的决定因素是它的基因。
它时时刻刻提醒着组织内所有成员的处事原则,稍有违背它就会用残酷的下滑数据来惩罚你。它决定着这家公司的名称、品牌、核心价值观……你视它为生命,它就会用它强大的生命力感召所有成员,将每一份小的力量汇聚成天下无敌的气势;你看不见它,它就忽视你的存在,最后变成一个让你无法掌控的怪兽,侵蚀每一个成员的利益;你安于现状,它也会沉浸在昔日辉煌所铸就的舒适圈中,直到变得肥胖臃肿,在新机遇到来时掉个头也成为妄想;它会用自身的机制淘汰那些不利于公司发展的成员;它同样会让每一个原本充满创造力的成员变成捣乱分子,直至与你同归于尽。
是的,这个生命体就是法人,而你只是它的法人代表。
回到现实世界,百度公司的舆论危机,中兴公司的生死存亡,华为以一家民营企业之力完抗美国制裁大棒……谁在虚张声势,谁在脚踏实地,谁在追逐私利,谁在成就彼此,谁迫不及待向世界宣布,谁默不作声延迟获取,谁能轻而易举化解挑战,谁脆弱得经不起一丝风雨……撕开所有的表象,那个规则只有一行底层代码,叫做“公司观”。它就是创业者的初心,它就是企业家的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