距离双创口号最响亮的时期,过去四五年了,但全民创业的热度依旧挺高的。
精力旺盛、思维活跃的学生,也是创业大潮中的一员。学生对于创业的认识,更单纯,也更糊涂,创业动机往往捉摸不定,可能是闲不住,可能是头脑发热,也可能是跟着老师做项目。
五年前,我也曾投身其中。当然了,说是创业似乎有点托大,做生意的说法应该更准确些。毕竟,既没有拿到天使轮,也没有“忽悠”到大佬赞助,全靠自己攒的钱折腾,真不好意思说是创业。
貌似最近又是“创青春”、“互联网+”等创业大赛的报名阶段,看了不少大学生创业计划书和历届获奖作品,学生们的创业思维似乎没有太多进步。多年来,学生创业项目存在的主要问题基本相同:创新太少,停留在书面的项目太多,学生创业者太不靠谱。
学生创业还有个天然的拦路虎——毕业,无数创业团队就此挫败,四分五裂。
如此说来,学生创业岂不是问题重重?确实,有不少问题,但也有可取之处。
世上没有白走的路,每一步都算数。经历过创业艰辛历程的学生,多少都会有所收获。赚钱这事儿,于学生创业而言,并非唯一的衡量标准。
开公司,少不了跑工商、税务和银行,在进入社会之前,你已经体验过办理对公事务的繁琐流程。
做个小老板,不仅要对产品门儿清,还要会管账、管人,有效锻炼了基础财务知识和管理能力。以后参加其他工作,你也更善于换位思考。
做项目,研发产品,离不开市场调研和用户分析。想要目标人群掏钱买单,必须深入了解真实需求,然后充分满足,还要做到无可替代,这对学生创业者的综合能力是一次巨大的磨砺。
回过头看,那些依旧存活的校园创业项目,坚持如初,是成功的基础要素。
做校园纪念品的公司,总体收益尚可,但季节性收入不均衡,本来很难撑下去,但有人硬是靠学生时期积累的校园资源活了下来,广告业务、文印业务结合毕业季爆发式增长的纪念品订单,月流水近二十万。
还有个朋友在校时开始做游泳培训,毕业后包下学校游泳池,继续扩大游泳培训业务,同时与健身房合作进行对外经营,目前也做得小有成绩。
回首我曾做过的校园创业项目,也多少对今天的工作生活带来积极影响。创业特别能锻炼一个人做成事的能力,卖产品赚钱了,公司盈利了,就是把一件事做成了,这项能力将使你终生受益。
所以说啊,校园时光怎么折腾都好过虚度。